今年迎來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60周年,日前,長江大橋7孔、9孔上下鋼梁正在啟動油漆涂裝大修,時間持續至11月。鐵路橋面上下、大橋內外共70人緊張忙碌著,為大橋“洗臉”“美容”,用他們的話說,“以這樣的方式,為武漢長江大橋60周年慶生”。 “蜘蛛俠”為鋼梁“洗臉美容” 26日下午1時,長江日報記者來到位于武漢長江大橋漢陽橋頭的武漢鐵路局武漢橋工段武漢長江大橋車間。沿石階而上就來到大橋鐵路橋面。 該車間副主任劉浩然介紹,鐵路橋面上部鋼梁油漆已有四五十年未大修,下部鋼梁也有15年未大修,從2007年開始,該車間陸續對上下部鋼梁進行油漆大修,即對鋼梁表面沖洗、打磨、涂漆,銹蝕嚴重區域還要進行噴砂除銹,換上新漆。2014年以后加大大修力度,每年安排完成兩孔橋上下部的鋼梁油漆涂裝大修任務。此次啟動的是臨近武昌岸的7孔上部和9孔下部。 從漢陽橋頭順著鐵路橋面的人行枕木過道走到7孔的位置大約1公里。13時20分至14時20分是武漢長江大橋京廣線“天窗點”,在這1小時內沒有一輛列車通過大橋。25名“蜘蛛俠”身綁安全帶,順著豎梯攀爬上離橋面16米高的施工平臺,手持高壓水管沖洗著縱橫交錯的鋼梁。劉浩然介紹,長期風吹日曬,鋼梁表面會發生風化。此次沖洗干凈后,就用角磨機打磨,磨掉表面的風化層,再涂上兩層底漆、兩層面漆。 據介紹,武漢長江大橋經歷60年風雨滄桑,目前鐵路橋面仍肩負著一天接近120對客貨列車、平均每6分鐘通過一列火車的荷載,承擔著京廣線、漢丹線的客貨運輸以及部分漢宜動車的運行。 武漢長江大橋車間黨支部書記周斌說:“這就好比私家車開了5000公里要進行一次大保養,長江大橋也要以新的狀態慶祝六十大壽。”按照每年兩孔的速度,再用兩三年時間,整座大橋的鋼結構梁體表面將全部翻新。 每天1小時“天窗點”緊固800個螺栓 列車通過長江大橋,從漢陽橋頭駛出之后,鐵路道床就暴露在陽光下。利用每天下午1小時的“天窗點”,50歲的橋梁二工區班長祁顯華帶領著12名工人,對鐵路鋼軌扣件螺栓進行緊固。26日當天下午1時40分,測量鋼軌溫度的軌溫計指針指向62攝氏度。兩名工人各手持一把電動扳手,邊走邊將軌道側邊的每一顆螺栓緊固一遍,還有工人手拿石碴叉,向枕木內補充道碴。每人長袖長褲,都戴著草帽,豆大的汗珠順著額頭流下,衣服不一會兒就已濕透。 祁顯華介紹,這里的鋼軌是無縫軌道,受溫度影響會熱脹冷縮,因此要將螺栓一個個鎖緊,如果扣件松了就容易脹軌跑道,影響行車安全。而向枕木內補充道碴,也是增加道床阻力,使軌道的穩定性更好。他說,每天一個“天窗點”內,要緊固800個螺栓,他們班組負責的長江大橋漢陽引橋段全長1300米,有2000多根軌枕、8000多個螺栓,全部緊一遍要花十余天。 祁顯華從事鐵路線路養護已31年,他說:“鐵路人為了列車安全運行,只能選擇犧牲,‘天窗點”給你了,你就要在這期間保質保量完成,即便是酷暑。”最近高溫來臨,他每天至少換兩身衣服,喝10瓶礦泉水。 三代養橋人接力為大橋當“保姆” 下午,在靠近漢陽的江中3號橋墩與鐵路橋面之間,一個4米高的空間內,也有4名工人在為活動支座除銹、抹油并重新刷漆。記者通過鋼梯從鐵路橋面下到這一不為人知的空間內,雖然離江面較近,江風徐徐,但工人們依然汗流浹背。 38歲的橋梁一工區班長黃志國是支座維修小組負責人。他還有一個身份——“第三代養橋人”。黃志國的爺爺是參與武漢長江大橋建設的第一代養橋人,父親“接力”成為第二代,他自己從部隊復原后再次回到長江大橋車間,成為“第三代養橋人”。 支座的作用是將鐵路橋面鋼梁的荷載通過支座傳遞到橋墩和水下基礎,將熱脹冷縮的應力消除,從而讓軌道更穩定。記者看到,一名工人蜷縮著身體,手拿小毛刷一點點將支座狹窄空間內的銹渣和灰塵清理出來,另一名工人一點點敲掉銹蝕的表面,并給活動支座涂上黃油潤滑,還有一人重新刷上防銹漆,小心翼翼地對待武漢長江大橋這一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支座周邊的空間狹小,工人不得不長時間彎著腰干活。 黃志國稱自己就是長江大橋的“養橋保姆”,3號墩上的4個支座需4名工人干10天才能完成。整座大橋共有24個支座,將逐步維修。“我們每月保養一次,兩三年維修一次,所以長江大橋能60歲仍雄風不減”。 周斌表示,目前共有70名“養橋保姆”為武漢長江大橋“梳妝美容”,這是一代代養橋人接力完成的事業。(湖北日報) |
武漢長江大橋 “美容”迎60歲生日 平均每6分鐘通過一列火車
時間:2017-07-31
來源:原創文章
發布:本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