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荊楚網 日期: 2016-12-09 |
![]() 東湖綠道建設正在進行最后的沖刺 本月底,大武漢的又一顆耀眼“明珠”——東湖綠道將揭開神秘面紗。昨日,建設方、施工方全方位揭秘東湖綠道的“尖板眼”。記者獲悉,瞄準“世界級”的建設目標,東湖綠道施工時處處精益求精,在步道鋪裝、選料選材等方面諸多考究。目前,東湖綠道建設正進入沖刺收尾階段,計劃本月28日建成開放。 三灌三澆長出天然綠徑 全長28.7公里的東湖綠道,串聯起磨山、聽濤、落雁三大景區,包括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4條主題綠道,以及4處門戶景觀、8大景觀節點等。 記者昨在梨園廣場附近的楚風園驛站旁看到,人行道鋪設的是規格相同的青石板,每塊青石板間有2厘米的縫隙,工人在縫隙處種草。“這樣做是為了讓青草似‘自然’長出,讓綠道步步見綠。”建設方武漢地產集團東湖綠道項目負責人許玉潔解釋,為實現這一效果,工人要“三灌三澆”,即先在底部鋪上沙土,再澆水使其自然平整,如此反復三遍后,土壤更適合青草生長,形成渾然天成的綠徑。 繼續前行,往九女墩方向遠眺,視野開闊,湖光瀲滟。來到湖中道鵝咀親水棧道上,鋪裝的木材是進口的印尼菠蘿格。中建三局東湖綠道指揮長王召坤介紹,較之其它木材,印尼菠蘿格防腐性能好,很是耐用。“為保證工程品質,盡享濱湖詩意景致,東湖綠道在施工及用料方面均力求極致。”王召坤說,如綠道瀝青鋪2層共12厘米厚,選用的是高彈瀝青,耐久性、抗老化性能都得到顯著提升,腳感更好。 520個磨盤鋪成“農家路” 為了契合自然風光,東湖綠道在建設時,多方搜集了大量廢舊材料,既重現古樸之美,又實現了循環利用。 記者在鵝咀南島岸邊看到,道路鋪裝了很多以往鋪在鐵路上的枕木,以供人行走。王召坤介紹,這些舊枕木是從廢棄鐵路上搜集來的,其耐久性、防腐性更好,更穩定。 在郊野道西埂處,步道使用的是耐火磚。中國一冶東湖綠道負責人徐鐘國介紹,這些耐火磚主要是從湖南一些磚窯廠搜集而來。與新磚相比,廢舊的耐火磚顏色深淺不一,看上去色彩斑斕,更美觀。 在西埂驛站,外墻面使用的是虎皮石。據介紹,東湖綠道共設25個驛站,外墻面使用的都是虎皮石。它是由主持過黃鶴樓重建的設計大師向欣然推薦。施工方多方搜集,最終在黃陂找到這一建材。 安裝也不易。徐鐘國說,規格不一的虎皮石鋪成外墻頗費工夫,不能用砂漿,而是干石砌,即使是熟練工,每天也僅能完成不到2平方米。 在郊野道,地上有520個大小不一的磨盤。它們大多數從北方農村收集來的,主要是契合郊野道的農家樂趣。 再植2萬多棵大樹造綠 綠道之美,最不缺的是樹。記者沿途看到,為了保護道路兩側現有樹木,樹木都“穿了衣”,即為樹木捆綁了1.5米高左右的麻繩,加纏綠布,以減少施工中對樹木可能造成的損害。 在東湖綠道郊野段田園童趣景觀點,綠道兩側的景觀布置已初具雛形。根據設計,1.7萬平方米的田園童趣將打造為一處開放式田園苗圃。 據介紹,東湖綠道建設共栽種大中型樹木約2.18萬棵,其中有數百棵樹齡在60年左右的大樹,包括樟樹、榔榆等本地樹種,將組成一幅枝繁葉茂、大樹參天的特色風景。“海綿城市”理念也融入綠道。在楚風園沿線的人行道,全部用小料石鋪裝,周邊縫隙人工種上綠草,這樣雨水會被下層的碎石以及植被滲透。從過去的垂直駁岸,到現在的生態護坡,整個綠道共有超過10公里的沿湖護坡被改建為“海綿體”。沿著湖邊綠道漫步,清風徐來,讓人神清氣爽。 |